“此长椅由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生制作,所节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从河滨大楼骑行到摩西会堂约43次往返。”
“此长椅由废弃混凝土、瓷砖及石材边角料等回收并再生制作,所节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从上海大厦骑行到雷士德工学院约30次往返。”……
近日在北外滩区域,一批与众不同的公共座椅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它们的背后有故事——
新座椅由北外滩街道携手新材料领军企业上海傲必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合力打造。不仅融合前沿设计理念与先进环保工艺,解决了居民“找座难”问题;街道还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座椅认捐认养,拓展座椅建设资金筹集渠道,用“环保”理念成功连接起企业与居民。
作为上海市市区协同工作中,唯一以“绿色低碳服务”为特色赛道的承载区,虹口区正在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服务产业集群。从2024年开始,绿色低碳服务已成为虹口区“一把手”工程,虹口区组建专班,增设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并发布了专项绿色低碳支持政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虹口区已集聚绿色低碳相关企业超过800家,相关产业规模超750亿元,贡献全市2/3“双碳”立项标准,努力让绿色低碳这一“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北外滩区域的公共座椅
座椅上的低碳宣传文字
政府与平台联手制定标准
“大家都知道绿色低碳这个概念,但到底哪些属于绿色低碳相关企业?现实操作中,很多企业是概念模糊的。”虹口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于绿色低碳涉及范围广、跨界融合特征明显,且企业绿色化转型存在动态调整情况,国家尚无专门的产业统计分类。为了科学监测评估产业发展成效,虹口结合区域特色,首先探索建立可检验、可借鉴的统计体系。
市能效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侯震寰告诉记者,2024年,虹口区与市能效中心合作,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为基础,基于市能效中心“AI+绿色低碳产业”平台,以“打标签”方式,形成绿色低碳企业清单,明确碳服务、绿色航运、绿色金融、绿色贸易、绿色技术五大产业图谱。
此后,在市统计局等部门支持下,虹口区以产业图谱为基础,通过“行业数据整合法”和“企业数据采集法”,探索建立涉及5个大类、23个中类、37个小类的虹口绿色低碳服务统计体系,动态监测更新数据库。
与市能效中心类似,落户于虹口区的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一批功能性平台,正持续为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赋能。
上海环交所副总经理唐卫峻表示,上海环交所与虹口区建立了“期待清单+及时沟通”的高效互动机制。依托虹口区域优势,上海环交所已发布多项绿色低碳标准,成功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形成鲜明的产业链集聚效应。
比如,今年正式实施的《绿色甲醇评价方法》团体标准,就是由上海环交所联合隆基绿能、上海电气等26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编制完成的。
据介绍,绿色甲醇作为国际航运绿色转型的重要燃料,受到广泛关注。上海明确提出,到2030年将实现绿色甲醇和绿色氨加注能力达到百万吨级目标。虹口区正紧抓技术赋能与规则重塑的时间窗口,推动北外滩航运绿色化和数智化转型。
落户虹口区的上港集团能源作为上海港绿色能源中心的建设运营主体,已投运了中国首艘甲醇加注服务。另一家虹口区重点企业中太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持续突破卡脖子技术,正在积极与国内主要港口沟通,落地国产首台薄膜型LNG加注船。”
产业“磁吸效应”放大
2024年初,在一场创新创业大赛上,上海傲必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带着“循环经济”“废弃材料转化”等项目参赛,与众多聚焦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项目相比,其“专注环保再生材料研发、构建低碳无废空间”的定位显得有些“小众”。
但北外滩街道营商办招商团队却从中捕捉到了关键信息:企业自主研发的废弃材料转化技术,能解决零售、建筑等领域的废物处理难题,这恰好与北外滩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目标高度契合。
“不是选‘热门’,而是找‘对路’。” 北外滩街道营商办负责人介绍,比赛刚落幕,团队就第一时间与傲必思对接。
“街道‘服务上门’,1个月内就搞定了所有入驻流程。”傲必思创始人余佛浩说,正式落户后,北外滩街道专门送来“绿色企业服务包”。虹口区和北外滩街道还帮助申请了废弃物回收资质,这对于企业发展非常关键。
随后,傲必思加入了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行业伙伴,迎来了发展加速期。
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由上海环交所、三峡上海院、蓝晶微生物、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60家企业于2024年组成,如今“磁吸效应”正持续放大。
虹口区绿色低碳服务产业园之一的同济科技园虹口园,2024年园区企业产值约7亿元,其中绿色低碳相关企业产值达到约4.6亿元。
同济科技园虹口园副总经理徐欢告诉记者,同济大学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近期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大仪器设备价值超过3亿元,目前,有意通过共建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前沿概念验证中心,向虹口区绿色低碳企业开放共享。
同济大学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离它不远的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蓝晶微生物的黑灯实验室里,每天都在用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并“筛选”出极其微小的最有用菌株,让它们产生“改变世界”的用途。
最近,蓝晶微生物利用菌株的独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海藻糖-6-磷酸(T6P)的工业化量产,将生产成本降低了3个数量级。T6P有“植物胰岛素”之称,可以帮助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实现10%以上的增产效果。
场景应用更深更广
绿色低碳相关企业看中的,还有大量的绿色低碳创新应用场景。
位于虹口区的上汽·花园坊,是节能服务企业的汇集地,正在通过数字化改造和专业技术提升,打造智能微网、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的新示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成为零碳智慧空间。
就在今年,花园坊打出“快来园区放电”的口号,V2G(车网互动)双向充电桩正式启用。新能源车主们不仅可以在园区享受“液冷超充”的便利,还可以通过V2G双向充电桩反向给电网输电,赚取峰谷电价差,减轻电网负载压力,实现车、桩、网共赢。
花园坊总经理陆军举例说,“车主在家里用谷电充电的电费约为0.3元/度,白天在园区峰时放电,每度电的价差约1-2元,按照一辆车放电40度算,如在国网调度需求时放电,另外还有约3元度电的补贴,综合放电收益可达近百元。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上汽安悦充电正探索打通充放电的商业逻辑,实现放电变现。”
此外,花园坊还将开展包括智能微网调度、新型光储系统建设等一系列技术减碳项目,之后邀请上海环交所,对整个园区进行碳盘查,通过碳交易购买一部分金融碳,实现园区零碳空间打造的闭环。这对于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产业园区,将带来积极的示范意义。
市首批“双碳”试点建设单位之一的嘉兴路街道也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活场景,打造人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低碳项目——
“我们邻居参与设计的垃圾厢房融入科技时尚元素,还加盖太阳能光伏板供给小区部分夜间照明。”今年“社区邻里节”现场,铭庭小区居民侯钰烽说。
不仅是居民区,街道辖区内新宏星小学、华师大一附初中等学校也试点彩色光伏,实现清洁能源与屋顶绿化协同。依托虹口区“双碳”战略大数据创新实验室,街道将构建“数据采集-统计核算-场景应用”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位于和平公园的全国首家低碳生活新时尚体验中心——上海碳秘馆,开馆不过9个多月,接待游客超过16万人次。其中展示的“碳普惠”理念,已悄悄走进每一位上海市民身边。
探秘馆
今年6月25日,上海碳普惠平台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市民授权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等应用场景后,就能在践行绿色出行方式的同时积累碳减排量。拿着积累的碳积分,可以在平台的“碳积分商城”兑换商品或服务。
作为上海股权投资集聚区和并购集聚区,今年虹口区还发布了全市首个区级碳金融产业政策,成为上海首个市区合力、协同推动绿色信贷、绿色转型贷款贴息政策落地的区域。
眼下在北外滩,超低能耗和近零排放成为全域推广的“金标准”,“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加速推进。预计到2027年,北外滩核心区碳减排率将达到25%以上,有望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示范标杆。
虹口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30年碳达峰背景下,“算碳、核碳、降碳”等专业服务需求将迎来巨量爆发,虹口区将发挥绿色低碳专班招引制度和市场、政策等多元优势,激活存量基金,加快各类首创首发、试点示范和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力争形成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优配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